新闻动态 > 【原创好文】战火中的叙利亚孩子,读书是一种奢望
【原创好文】战火中的叙利亚孩子,读书是一种奢望
发布人:小马快跑早教育儿
发布时间:2018-04-23 17:51:50
4月14日凌晨,叙利亚。


首都大马士革平静的夜空突然划过一道光线,异常亮眼。


一位父亲紧抱着怀里慌张的孩子,强作镇定,凄声喃喃:“孩子,别怕,那只是颗流星。”


这个夜晚,美国联合英法,朝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发射了一百多枚导弹。


在阿拉伯人中,流传着一句话:“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


如今,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央视播出的3分钟视频,叙利亚孩子透过镜头,含泪地向我们求救。


在央视前不久曝光的叙利亚儿童短片中,一位男孩的弟弟不幸在袭击中身亡,他面对镜头哭得撕心裂肺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叙利亚儿童追问这些问题时,脸上没有孩童的纯真,只有绝望和痛恨。


7年战争给叙利亚孩子带来了难以承载的伤痛,当他们还在襁褓中,记忆就被战乱、饥荒、丧亲充斥。


这位被毒气入侵气管与肺部的孩子,喘息困难,眼中流露绝望与不甘。


初来这世上,才知道这世界上不仅有大自然美好气息,还有剧烈的毒气把人置于死地。

他才5岁,医生在帮他包扎伤口时,他却淡定异常,没有惊慌,没有流泪,一脸冷漠。


在某次空袭中,他10岁的亲哥哥永远的离开了他,也许这种泠漠叫心如死灰。

3岁叙利亚幼童小艾兰没能跟着父母逃亡到欧洲,而是漂浮在土耳其南部的沙滩上长眠。


他曾留下的笑容刺痛着世人,战争摧毁的不仅是房屋建筑,更是泯灭人心。

难民营中的四岁Hudea,在面对摄影师的长焦镜头,他以为是一把枪,抿着嘴摈住呼吸举起双手投降。


这些白皮肤,大眼睛,金发孩子,他们的梦想如此简单纯粹,仅是想活下去,仅是想在父母的陪伴下安然长大。



很多孩子没有人照顾,没有食物,他们只能自己随便看见什么东西就捡过来吃。战争中最残忍无情的,是摧毁了孩子们的梦想和幸福。


一个孩子倒在了血泊当中,他的父母和亲人已经去世,没有任何人能挽救他。他在奄奄一息当中离开了世界。


在内战中父母双亡的孩子,睡在自己父母的坟墓旁,只有在父母身边,才可以安然入眠啊!


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母亲,他趴在冰凉的棺木上,期盼着母亲的苏醒。

就像母亲当初哄他入睡,温柔,静静……


时间就这样停止吧,不要让他知道,母亲永远不会醒。


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妈妈的小女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凭着自己仅存的想象,勾勒出妈妈的模样,之后她为了不弄脏妈妈的衣服,小心翼翼地脱下鞋子,乖乖把鞋放在画外,在“妈妈的怀里”卷曲着自己虚弱的身体睡着了,仿佛回到她未出生时在妈妈的肚子里一样……


妈妈,是所有孩子的全部世界。


6岁以前的孩子,除了妈妈,可以什么都不需要。

▌战火中的学校

根据国际组织“拯救儿童”的最新报告,叙利亚平均入学率已降至50%。在阿勒颇等冲突最严重的地区,入学率已降至6%。100多万难民儿童中有一半离开了学校。

在战火中,至少1/4的叙利亚学校受损或被毁,成为流落街头者的栖息地或被用于军事目的,重建这些学校预计要花费超过20亿英镑。


▌教育是孩子们唯一的希望

教育是这些难民孩子惟一的希望,也是他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武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终止这场战争的苦难。

现年16岁的穆罕默德·琼德琼德因战火逃离叙利亚,在黎巴嫩难民营生活期间他在家人帮助下创建了一所学校,让难民营中200多个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在谈及自己的过往时,他说:“我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我的创伤,但是当我开始接触营地里的孩子们之后,我明白了有人过得比我更苦。所以我不自怨自艾,我身边这些孩子也开始拥有梦想,微笑度过他们的童年。我开始思考,其实有两种选择:要么我一直脆弱下去,要么我学会积极思考。我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念头,我能让生活比在叙利亚时更好,我自己也能变得更好——孩子们真的想要接受教育,他们也帮助我平复了自己的创伤。

教育让孩子想到的是未来,而非过去的噩梦。教育让他们看到的是“希望”而非“仇恨”。在颁奖典礼上,琼德说:“在学校里,儿童不单学会读书写字,也能认识别人、让别人认识自己,结交朋友,留下回忆。战乱中的孩子尤其需要学校。


日前,中国政府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旨在帮助黎巴嫩境内叙利亚难民的援助完成了项目交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黎巴嫩代表塔尼娅· 沙皮萨表示,中方2017年提供的100万美元援助,帮助8万多名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难民儿童获得学习用品和过冬衣物。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这一方面是出于我们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有更大的能力来帮助那些其他国家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成员,我们也有责任来对生活在战乱地区的平民和民众提供人道主义的义务。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只是生活在了一个能带给我们和平的国家。


小马快跑早教托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