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原创好文】千万别在该管孩子的时候跟他做朋友
【原创好文】千万别在该管孩子的时候跟他做朋友
发布人:小马快跑早教育儿
发布时间:2018-05-12 18:30:15

看到一则新闻,颇为气愤、心寒:

事情发生在四川。一个女孩当街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气急之下,竟然上去扇了母亲一巴掌。

周围的路人看不下去,纷纷上前劝阻,谁知女子态度蛮横,还想动手打劝阻的人,气焰嚣张。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母亲在此刻竟然还帮着女儿辩解。

围观的一名男子实在看不下去了,踹了女子一脚,周围人也跟着大喊:“该打,再怎样也不能打你妈。”

是啊,一个孩子,怎么敢下手打自己的妈妈?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手部敏感期:孩子会喜欢抓东西、扔东西,拍打东西,还喜欢打人,尤其是打最亲近的妈妈,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等孩子再大一些,他们可能会对周围人的行为、电视节目情节等进行模仿,出现打人行为。这时候,只需大人好好严肃对待孩子打人的行为,并且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还是可以改善这种行为的。

而到了孩子十几岁,甚至成年后,还会出现打骂父母的情况,那就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一定是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关系失衡。


比如,在该管教孩子的时候,却跟孩子做起了朋友。

Part 1
做朋友≠处处讨好

我想起一个朋友和她的孩子。

朋友跟丈夫离了婚。出于内疚,她希望给6岁的儿子一个更加民主的成长氛围,所以平日里,凡事都会听听儿子的想法,尽力去满足儿子的愿望和需要。然而,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了。

  • 儿子说:妈妈,我要买把新的枪了。

  • 妈妈问:为什么?

  • 儿子说:因为我不喜欢现在这把了,你现在就给我去买!

  • 妈妈说:现在妈妈有事,没法出门,明天吧。

  • 孩子开始往妈妈身上捶打,边打边叫。

  • 最后的结果是,妈妈妥协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带儿子出门,又给他买了个新玩具。

问题出在哪里?妈妈以为自己在跟孩子做朋友,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姿态已经近乎“讨好”。妈妈扮演了一个奴仆的角色,容忍不被尊重,任由孩子破坏规矩、对她无礼。这一切都让孩子以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甚至还学会了用脾气控制别人。

父母这种卑微心态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他们变得日益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欲望。若达不到目的,就让旁人都不好过。一旦生活中没人再去讨好和迁就他,这个孩子就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


Part 2
做朋友≠过多询问


也有些“朋友式”的家长倒不存在讨好,却在亲子沟通之时过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导致该树立权威的时候没能树立起来,反而和孩子之间冲突不断。

比如,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每每跟孩子说话,都会特地蹲下来,耐心地跟孩子说:

  • 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

  • 我们现在吃饭了好不好?

  • 我们现在睡觉了好不好?

孩子小的时候,这样说一点儿问题没有,然而孩子3岁以后,每一个“好不好”,其实都是在给叛逆的小孩说“不”的机会。

比如,妈妈说,我们现在出门了好不好?孩子摇头。然后,妈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跟孩子解释,但往往形同鸡同鸭讲。

小孩子缺乏判断力和自控能力,他们其实需要父母以权威的姿态,去给孩子设立规矩,并给予一定引导。这些规矩和引导,好似帮孩子走路、适应这个社会的“拐棍”。没有这个“拐棍”,孩子内心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可言。他们走上社会也更容易碰壁。

所以,该立规矩的时候就要立。同时,与孩子沟通之时,完全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你的选项是什么,再让孩子在你的选项之中做决定。比如,不要说,把鞋子放好行不行,可以改成说,把鞋子放在床边,或者鞋架上。不要说,我们出门好不好,可以改成说,我们现在出门,还是5分钟后出去?

给出的选择其实都是父母筛选过,自己可接受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给的选择,想要额外的而你不能接受,那直接告诉孩子,他所提出的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你给出的选择,让孩子决定。

Part 3
做朋友≠出让父母的特权

还有一种父母,他们把“跟孩子做朋友”,变成了连同父母自己的事,也去问孩子要意见。

比如,在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出门,孩子如果不同意,父母可能真的出不了门。我的一个朋友自从生了娃,再没有跟老公单独去过电影院,原因只是:孩子不允许。

这些“和蔼可亲”的父母搞错了一件事:父母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是不需要得到孩子的准许的。如果父母要出去单独约会孩子哭闹,那么允许孩子哭闹,但也不要顺从孩子的意愿。父母完全可以温柔但是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希望我们能够跟你在一起,但是现在我们得出发了。

这种情况还常见于生不生二胎这个事。

很多父母在决定生老二之前会揣测老大的想法,甚至需要征求老大的同意。

生不生老二,到底是谁的事?难道不是父母自己的事吗?父母拿这个问题去询问老大,乍一看似乎对大宝还挺负责的,其实是界限模糊。他们中的大多数多半没考虑清楚到底生还是不生。等到二宝出生,大宝若是显出不高兴,大人还可能来一句:“当时不是经过你同意的吗?”于是压力全集中到了大宝那里。这对一个小小孩来说,显然很不公平。


Part 4
做朋友≠拉拢和结盟

何为拉拢和结盟?下面这句话你也可能问过:你到底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还有些父母一吵架,会拉孩子当裁判,说,你看看,这个事情是我对还是你爸对?这种现象很多家庭中都有。

譬如,一位妈妈跟孩子爸的关系常年都是不冷不热的状态。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儿子身上。儿子自然也很亲近妈妈。

某次夫妻正吵架儿子放学回来了,当即恨恨地上前去要打爸爸。做妈妈甚觉宽慰,后来逢人便说:还是儿子懂我,体贴我!

她说的没错。

你看,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的体贴,儿子都给了。她把儿子生生变成了体己的好朋友,好盟友,但却无形中把孩子拉进了夫妻间的争斗。

做父亲的心凉透了,距离这个家越来越远。做儿子的悄悄担负起小丈夫的角色。这样下去,真的好吗?

能够跟妈妈平等、亲密的那个男人应该是父亲,不是儿子。这个儿子得到了一个看似重要的身份和权力,同时也背负了一个不该他背负的责任。

什么责任?作为一个男人角色安慰和照顾女人的责任,作为一个父亲角色分担整个家庭烦恼的责任。

任何时候,一个孩子若不得不像个好朋友一样体贴地安慰一个幽怨的母亲,或者支持一个充满无力感的父亲,他的能量就会凭空被消耗,然后就无法有更多精力去处理他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

做父母的于心何忍?

说到底,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家庭结构一定是不能乱的。

一个家庭中,孩子应该是处于被保护和被引导的一个状态。当父母凭空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朋友”,这个身份真的有些重了,孩子背不动。


小马快跑早教育儿,分享育儿技巧和育儿知识,让孩子幸福、有意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