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心中有他人,坚定做自己
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心中有他人,坚定做自己
发布人:小马快跑早教育儿
发布时间:2018-05-18 18:05:14

前段时间,我听到朋友说他们单位面试的经历,来的许多都是名校应届生,从清北、人大到北航,甚至还有个别复旦、南大的学生过来面试。

这些学生能本科考入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学霸级别了。

然后,按照我们单位的尿性,进入面试的大部分除了成绩好,还得是“学生干部”“党员”“文笔好”……所以看简历,全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大概也就二十二三岁。

在这群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人里,居然还有一个更突出的。

一个北大的年轻人,刚20岁不到,上学时要么年龄小,要么跳过级。

简历上看着非常清秀帅气,成绩也好的不得了,年年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发了核心,还是学生会主席,业余还要搞搞篮球队、话剧什么的。

大概就是德智体美全方位无死角发展吧,所以特别留意了下。


到了面试的时候,谈吐、气质、回答问题都无可挑剔,关键是非常从容大度,一副见惯大世面的样子,其表现给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个HR在现场悄声的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第一次为自己单位感到自卑,怕留不住这么优秀的人才,他就该直接去外交部当发言人的。

HR一语成谶。这个人最后没有来我们单位,因为对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资有多高”“有没有北京户口”“工作稳不稳定”之类的了……

他们想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天花板足够高,是展现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招聘结束后,一个在现场主持面试的高管说了一句话:从他一开口,我就知道我们单位最多也就是他的一个起点。

如果我只是不断去强调渲染这群年轻人有多优秀,那大概也就跟“你见过最土豪的行为是什么”“你身边的富二代任性到什么程度”一样,除了炫耀,毫无意义。

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这几年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在现场的时候,曾经无聊地把所有面试学生的简历翻了个遍,再对比了下他们的表现,发现这些名校毕业、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大部分家境都很好。他们的父母许多是省市公务员,是国企经理、学校教师,是公安局局长…

当然,也有不多的几个学生,老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务农,属于特别努力考上名校的“金凤凰”,虽然各方面也都很优秀,但对比来看,却会明显发现在情商、气质形象和眼界谈吐上的差距。

而那个表现最突出的年轻人,父亲是某省正厅级干部,母亲是大银行会计。

那天面试的人大概有好几十人,样本数并不算多,但趋势之明显,已足够让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早几年我进入单位时,同一批的还有不少家境不怎么样的,但这几年单位面试招人选人,家境好、学校好、自身优异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这批人都是90后,正是经历了80年代改革初期的动荡,到90年代社会逐渐稳定后出生。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爱因斯坦幼时白痴之类的鸡汤故事,但越大才越发现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越有钱的往往越有钱,越优秀的往往越优秀。

马云的儿子在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柳传志的女儿从哈佛毕业先入高盛、然后执掌滴滴,即使任正非那只能考上专科的女儿(关于他女儿的学历,现在很难查出来,但如果早期就关注华为的话,应该是知道的),现在也是华为的CFO。至于王思聪…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谈到一个词,“格局”。

所谓的格局,其实就是你所追求目标的高度,你眼界的广度,你思维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

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上限与下限。但我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所谓“格局”,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划定了起点,确定了下限。

就像我上面所讲的几个优秀的年轻人一样。

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教育,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已经让他们在初入社会时,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点之上。

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其家庭以及这种家庭所织就的关系网,也能带给他们足够的应对底气。

在武理的陶同学自杀身亡后,有很多人质疑他为什么在面对导师压迫的时候那么怂,为什么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这么想不开?

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绪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导师而已,还能管得了你一辈子?

但这样说的人不知道,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在我认识的小朋友当中,最招人喜欢的是大雨的儿子。

小朋友自由奔放,又落落大方,他的表情总是舒展,遇事有主见,见人也很有礼貌。

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常常给人一种奇妙的安静宽阔感。

而大雨,只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工薪阶层。不同的是,大雨很平和,身上没有时代催逼下中年人的焦虑。他努力,但绝不偏执;他富养孩子,但绝不包办;他给孩子尊重,但绝不宠溺。

每有人向他请教育儿经验,他都说,“我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心中有他人,坚定做自己。”

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宏大的格局。父母对孩子不控制、不包办、不宠溺,就是最大的尊重。

而大雨,是受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响。大雨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爸爸总说这样一句话,“我不羡慕别人家有钱,也不羡慕别人家有权,我只羡慕别人家孩子读书读的好!”

在农村,“唯有读书高”是他的父亲能够到达的最大格局。父亲突破了自己的局限,让大雨到书中去找人生。

于是,大雨就认真读书,最终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离开原先的环境,见到更广阔的世界,也从书中建立起自己更广大的格局。

而他的格局,也成为了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欧阳修,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两个人相依为命。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粗略读过些书,勉强认得几个字,但她的远见卓识却令人非常佩服。她并没有因为家庭的贫困,和自身文化素质的不高,而放松对于欧阳修的文化教育。

郑氏想要让欧阳修读书识字,但家里很穷,拿不出钱来买纸笔。

有一天,郑氏看到屋前池塘边长满荻草,马上灵感迸发,将荻草秆当做笔,铺沙作纸,开始亲手教欧阳修一笔一划地练字。她让欧阳修错了擦掉再写,如此反复练习,直到写得工整为止。

这就是著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小欧阳修在这样的教育中,很快就喜欢上了诗书,练就了过目成诵的本事。郑氏为了欧阳修能开拓视野,多读一些好书,还常常带他到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

也正是由于郑氏这样的精心培养,欧阳修后来终于成为北宋名震文坛的大家。

也许,父母并不需要有万贯家财,不需要有满腹诗书,不需要有很多的育儿知识,但至少应该有对文化知识的起码向往和敬畏。父母对于知识、对于文化有向往心,才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感染,逐渐培养出孩子的求知欲望,为孩子知识开拓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大格局的父母都明白,育儿先育己。

唯有自己拥有大的格局,才能给孩子做出更好的示范,同时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远的世界。

他们会教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那里有白,也有黑;有光明,也有阴暗。然后,他们会教会孩子接纳,接纳世界的黑与白,也接纳自己的坚强和软弱。

更重要的,他们懂得更多的育儿技巧,他们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不控制,也不干涉,只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度的引导。

这样大格局的家长,才是孩子最棒的起跑线。

爱之,则为之谋长远。唯有扩大自己的格局,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更高阔的人生。